生死中年两不堪:中年人养生保健要点


生死中年两不堪:中年人养生保健要点

 

 

生死中年两不堪,生非容易死非甘。剧怜病骨如秋鹤,犹吐青丝学晚蚕。

——民国·郁达夫

诗词赏析

人到中年之后,确实面临着许多考验,家事、国事、天下事,事事挂心、事事缠身。上有老人需要赡养,下有孩子需要抚养,自己还要成就一番事业,有限的精力如何分配,实在是一个无解的难题。如果有一副强壮的身板,还算幸运,如再碰上一身的疾病,那日子之难过就可想而知了。郁达夫诗中所表达的,正是中年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心态,有时真让人有生死两难的感觉。人毕竟是人,在经过痛苦的思索后,绝大多数人给自己的定位依旧是奋斗,既然“死非甘”,就要“学晚蚕”。

健康话题

中年,是人生的关键阶段,是人生中承前启后、继往开来的黄金时期。这一特点不仅表现在工作上,也同时反映于生理上。事业上的成就与健康上的滑坡往往同时出现,有人把它称为人生中两条不平衡的曲线。如今,各种条件虽非诗人所处的时代,科学、经济、生活、工作、社会福利等因素都有了大的改善,但中年生病、中年早夭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。不少人都注意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这样一种现象:人在青少年时期身体状况普遍较好,60岁之后也表现出比较平稳的状态,风华正茂的40~60岁之间却是人的多事之秋。

中年是“亚健康”的主力军

由于中年人肩上的担子异常沉重,劳动超负荷、睡眠欠债、心理压力大、健康透支等问题几乎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着。于是,许多人表现出莫名其妙的疲劳综合征,也被称为“亚健康状态”。从全国整体情况看,亚健康人群的分布,沿海城市高于内地城市,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,中年人是这支队伍的主力军。

按照医学上的定义,亚健康是指人体的生理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的边缘地带,身体状况虽无器质性改变,但出现明显的功能性改变。换言之,此时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正在逐渐下降,身体状况已处于疾病的前沿,稍有风吹草动便有可能猝不及防地从健康的队伍中掉队。它主要表现为周身无力、头痛头晕、两目干涩、耳鸣鼻塞、心悸气短、失眠健忘、尿赤便秘等,使人经常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。对于它的病因,专家们认为,主要是因脑疲劳过度造成的。大脑的超常运转导致新陈代谢产物大量聚集,精神压力过大导致脑血管剧烈收缩,机体能量过度消耗或供应不足导致脑缺血缺氧,运动量不足导致血液流动速度变慢、血液黏度增加等,最终造成机体内分泌功能的紊乱,并由脑疲劳逐渐发展成为全身不适的症状。它的发展进程,就是从似病非病→生病→早衰→过早死亡。在日本,专家们干脆把这种进程称为“过劳死”,还列出了它早期表现出的十种信号,即早来的将军肚、光头顶、性功能下降、尿频、记忆力减退、失眠、健忘、丢东忘西、头昏脑涨、情绪不稳定等,并指出如具有6项以上指标就可定为“过劳死”的预备队。他们认为,过劳死常发生于三种人群:一是只知消费不知保养的人,二是只知工作不知休息的人,三是具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。

中年疾病容易被忽视

在人的中年阶段,随着亚健康状态的出现和人的生理病理状况的各种复杂变化,许多疾病也会向人袭来,最多见的中年期疾病如颈椎病,常常表现为椎间盘突出、关节突增生或肥大等,临床上表现为颈肩部肌肉酸痛、上肢放射痛或活动障碍、手指麻木等。心脑血管病的高发病人群也选中了中年人,这与他们的心脑血管逐渐硬化、管腔变窄、局部血氧供应减少有关。有研究说,进入中年之后,人的心肌细胞内纤维脂褐素发生沉着,纤维结缔组织增生,心肌逐年变厚。研究结果表明,30岁以后,心肌的重量大约以每年1~1.5克的速度增长,而血输出量平均每年减少约1%。这些因素直接成为心脑疾病的病因,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,表现出心悸心慌、心绞痛、大脑混沌、记忆力减退、头晕眼花、肌肉酸软、肢体疲劳等连锁症状。中风也是中年阶段多发病之一,如果一个人经常出现头痛头晕、肢体麻木、舌强脑涨、头重脚轻等症状,平时又患有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脑动脉硬化等疾病时,就更要警惕中风的发生了。更年期综合征、腰椎病、各种肿瘤等,在人的中年期也表现得比较活跃,都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。

中年人养生保健要点

中年保健的要点很多,但只要能真正作到如下几点就足够了:

1心情舒畅。凡事能想得开、放得下,遇事不乱,宠辱不惊,不躁不怒,心静神安,知足常乐,笑口常开;

2学会放松。工作忙时悠着点儿,压力大时松着点儿,该睡觉时歇着点儿,当玩耍时潇洒点儿,劳逸结合,张弛有度;

3适量运动。早宜动,晚宜动,工作空间也要动。运动形式可体现多样化、灵活性,或紧或松,或快或慢,跑步打拳,扭屁股踢腿,不拘形式,关键是坚持,收效在长远;

4合理膳食。国家已为各种不同的人群制订了系统的膳食谱,这里不再啰嗦。要强调的是,生活要有规律,饮食要全面,荤素要合理搭配,饮食习惯要符合科学,还要注意饮食卫生。总之一句话,吃好、睡好、干好、玩好、心情好,样样不能少,这些全都做好了,就能顺利度过人生中年期这个多事之秋。